新车下线最快52秒

今年1月,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安徽的8吉瓦TOPCon电池项目投产。

4月30日,走进天合光能(义乌)科技有限公司,只见智能化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。义乌海关针对光伏企业的行业特性,制定了梯队式的光伏企业AEO培育认证计划,全面构建苏溪产业园光伏企业贸易安全管理体系。

新车下线最快52秒

一台台现代化设备高速运转,一支支精密的机器人有序挥舞生产制造车间高度自动化、信息化,工人们只负责机器运行及检验辅助等工作。同时,全面推广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,指导企业在家也能用好RCEP政策红利,降低出口成本。随着双碳发展需求,目前苏溪光电光伏产业集群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,步入产业发展快车道。义乌海关收集相关行业政策变化,及时通报企业,协助企业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预案。通过精准服务,助力光伏产业园区强链、补链,助力光伏产业做大做强

而美国市场的今年光伏装机量也将可能由于暂扣令、反规避调查等影响而出现大幅的下降(相比此前的预测)。另一方面,一大部分的中国光伏企业且多数为一二线厂家,已暂停通过海外基地对美出口,从而等待反规避调查的进一步结论。2021年,天合组件销售收入344亿、占营收的77.3%,光伏系统产品营收45.6亿、电站业务营收34.9亿。

电池产能仍然不足,硅片换电池模式将持续。#姿势有些难看#天合毛利润率下降最多,销售、管理、财务费用率合计压降1.8个百分点,毛利率稍强于晶澳,研发费率用提高了0.9个百分点。在此过程中,晶科光伏组件销售单价一直是最高的,2019年达1.99元/瓦,2020年降至1.73元/瓦。天合光能、晶澳科技分居二、三位,隆基出货6.35GW,排在第四位。

天合的人工成本、制造费用处于中游,合让占营收比例高于晶科、低于晶澳。但2021年扣非净利润大幅落后,营舍了、利润还没保住。

新车下线最快52秒

建成后电池产能将超过20GW,组件产能约28GW。如果以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分母,天合、晶澳市盈率不到90倍,晶科高达268倍。天合制造费用骤降10个百分点,差不多只有晶科、晶澳的一半。2021年,晶科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41.7%,原因是硅料价格上涨,带动硅片价格上涨,光伏组件价格无法及时有效传导。

产品多元化是天合的特长。费用及盈利能力用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(率),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(率),蓝色淹没彩色方可获得经营利润。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方案,2025年、2030年光伏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20GW、600GW。天合光能是210联盟的重要成员,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出货21GW,其中210组件16GW、占比75.8%。

晶科在三家中最为外向2021年境内收入88亿、仅占总收入的21.7%;晶澳、天合分别为162亿、167亿,占各自总收入的38.1%、37.5%。截至2021年末,电池、组件产能分别为35GW、50GW。

新车下线最快52秒

事出反常必有妖,天合降本奇迹能否持续,还有待观察。2021年,晶澳组件单价比晶科低5分钱、成本低6亿钱,毛利润率降到14.1%、还是比晶科高0.7个百分点。

多晶硅料环节资金密集、能耗高、建设期长,容易沦为周期的牺牲品;单晶硅片环节技术含量最高,谁家晶棒生产效率高、口径大、切得薄,谁家效益就好。2022年一季度末,晶科固定资产达198亿(较2021年末净增28亿),在建工程账面值35亿。晶科计划使用IPO募集资金中的40亿建设7.5GW电池、5GW组件产能。综合以上情况,晶科固定资产规模将保持领先。天合光伏组件毛利润率虽然垫底,但光伏系统、光伏电站两项业务毛利润率分别为17.15和11.7%(2021年)。九成以上收入来自光伏组件的晶科、晶澳好比卖瓷砖、壁纸和油漆的建材商。

根据发改委、能源局《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到2030年我国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00GW(2021年末为306GW)。有实力的玩家(例如天合、晶科、晶澳)试图多啃几节,纷纷涉足硅片、电池片环节。

晶科垫底却也没落后多少,但扣非净利润仅5.3亿,相当于天合的34.3%、晶澳的28.7%。晶科固定资产账面值领先天合、晶澳、晶科都声称具备从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。

2021年人工成本占比降到4%、制造费用降至8.1%(天合给出的解释是外协加工成本占比下降),合计12.2%,不到2020年的一半!但由于直接材料上涨、组件单瓦销价下跌,及双反保证金提高、运费上涨等因素,最终天合光伏组件毛利润率下跌了2.5个百分点。2020年,晶澳组件单价、成本都比晶科低1毛1,结果毛利润率16.1%、比晶科高1个百分点。

天合制造费用率降得蹊跷三家主营产品都是光伏组件,晶澳毛利润率保持领先,说明成本控制能力高人一筹各有过人之处在光伏组件领域,单晶硅电池已基本完成对多晶硅电池的替代,而且售价逐年下降。光伏组件三大主要成本是:直接材料、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。有实力的玩家(例如天合、晶科、晶澳)试图多啃几节,纷纷涉足硅片、电池片环节。

好比手工切羊肉片的师傅,不论羊肉贵贱,赚的都是手艺钱;组件环节劳动密集,技术含量相对低,利润薄。九成以上收入来自光伏组件的晶科、晶澳好比卖瓷砖、壁纸和油漆的建材商。

截至2021年末,电池、组件产能分别为35GW、50GW。天合制造费用骤降10个百分点,差不多只有晶科、晶澳的一半。

晶科一再强调自己电池片产能不足,但固定资产规模一直领先。建成后电池产能将超过20GW,组件产能约28GW。

出货量最大、外销比例高,平均单价最高,对客户需求的理解、对渠道的把控是晶科的过人之处。展望2023年,多晶硅产能将远超下游需求。例如2020年,晶科光伏组件营收为325亿,比晶澳高35.4%,比天合高47.5%;出货18.8GW,比澳高26.8%、比晶科高41.3%。晶科垫底却也没落后多少,但扣非净利润仅5.3亿,相当于天合的34.3%、晶澳的28.7%。

2020年天合人工成本占比7.1%、制造费用占比18.4%,合计25.5%。2022年Q2,硅料价格冲高回落。

天合的人工成本、制造费用处于中游,合让占营收比例高于晶科、低于晶澳。2021年,晶科、晶澳光伏组件销售收入分别占营收的92.8%、95.5%。

如果说晶科因为要在科创板上市,放弃了一些无利可图的订单,想舍营收、保利润。2021年末,晶科固定资产账面值170亿,晶澳、天合分别为142亿、134亿。

相关推荐